顾鹤皋属于民国少见的工科学士,闹过北伐,当过官僚,对政局彻底失望后又去经商。
抗战期间,国蹙民哀,顾鹤皋却混得风生水起。因为有大量避难百姓涌

四川,他趁机建厂生产油墨、油漆、纸张、皮革等商品,几年之间就变成了大资本家。
但此时此刻,顾鹤皋正处于

生最低谷。
几年前,顾鹤皋联合同学杨月然、

县县长冯均逸、税务局长何兆清、范哈儿的军需处长范仲渠等

,一起创办飞凤油漆厂。这是整个四川第一家现代油漆厂,由于打着民族工业的招牌,飞凤牌油漆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
于是

本商

出手了,几大

本油漆品牌,在四川联手压价,

得顾鹤皋只能转而生产油墨。

本

认为顾鹤皋是个祸患,妨碍了

本商品在四川的垄断地位,于是又联合油墨厂商压价。
如今,顾鹤皋的油墨油漆厂已经停产,几大

东纷纷退

,工厂已经濒临倒闭边缘。
这是民国时期很常见的现象,民族工业资金短缺、技术薄弱,遇到外商围剿根本就竞争不过。特别是前两年的白银危机,导致各大工厂资金链断裂,

本

趁机大肆侵占市场,现在东南沿海的中国企业已经死了一半以上。
周赫煊在重庆开办的搪瓷厂就不同了,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成本极其低廉,根本不怕外商压价。
“顾先生准备转让工厂?”周赫煊问道。
顾鹤皋苦笑道:“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周先生能够


。”
“能介绍一下工厂的

况吗?”周赫煊说。
顾鹤皋详细说道:“现在工厂的各大

东已经撤资,只剩下我和杨月然还在坚持。工厂拥有完备的油墨油漆生产线,厂房和机器大约价值10万大洋。但现在工厂已经停工,积压了大概1万多元的库存,

货把价格压得太低,我们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听顾鹤皋这么一说,周赫煊倒是来了兴趣。
等到全面抗战

发,四川成为战略大后方,油漆和油墨必然不愁销量。到时候无数机关单位和文化学者迁来四川,油墨消耗量非常巨大。而油漆就更不用说,建房子、做家具都会用到,甚至还能用于生产武器装备,这是个

进斗金的好生意。
战争打响以后,

货必然销量受阻,而顾鹤皋的企业又是四川仅有的油墨油漆厂,傻瓜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周赫煊都懒得去看厂房和机器,直接问道:“如果我投10万元,能拿到多少

份?”
“如果投资10万元,周先生可以独占45%的

份,成为工厂的第一大

东,”顾鹤皋小心翼翼地说,“您觉得可行吗?”
“先去看看工厂吧。”周赫煊没有立即答应。首发..
顾鹤皋也终于松了

气,他满四川到处拉

投资,到目前为止就一个周赫煊愿意先看看工厂。如果周赫煊也不注资的话,他就只能跟历史上一样,把机器厂房扔在那里闲置着,直到全面抗战

发才恢复生产。
当天下午,顾鹤皋便迫不及待的,带着周赫煊前往工厂。
工厂所在的地段很好,位于江边的大溪沟,产品和原材料可以通过水运解决。但是工厂

况很糟糕,只有一个看门老

儿守着,里面空


的无

开工,机器设备都被盖着防尘的油布。
“不是还有位

东吗?”周赫煊走在寂静的厂房里问。
顾鹤皋苦笑道:“他尚在成都找投资

。”
周赫煊掀开防尘油布的一角,用手指蘸了蘸灰尘,问道:“机器有固定保养过?”
“半个月清理一次,随时可以开工。”顾鹤皋说。
周赫煊盖好油布问:“如果我愿意投资,你怎么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顾鹤皋的表

有些尴尬,他硬着

皮说:“

本

为了压价弄死我,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他们总不可能一直不赚钱吧。我相信,只要再坚持半年左右,

本

肯定会恢复原价的。”
周赫煊挑刺儿说:“但

货的成本,依旧你比更低。他们根本不用恢复原价,只要保持相对的低价,那么你的产品就毫无竞争优势。”
被周赫煊拆穿底子,顾鹤皋艰难地说:“自晚清以来,国货皆如此。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在质量和成本上追赶洋货。很多国

也是支持我们的,只要国货价格不比洋货高太多,民族产品依旧能有一席之地。”
“但我是资本家啊,总不能只投资不赚钱,”周赫煊指着空


的厂房说,“你的工厂都已经停产了,仓库里还积压着好多库存,我很难相信复工后能扭亏为盈。”
顾鹤皋以为周赫煊不愿投资,顿时变得无比失落,他想要说什么,但欲言又止。因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切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他自己心里都没底儿,又怎么去忽悠周赫煊?
沉默许久,顾鹤皋一声长叹:“唉,技不如

,只能服输了。既然周先生不愿投资,那我也无法强求,多谢你抽空来考察工厂。”
周赫煊突然笑道:“10万大洋,我要51%的

份。开工之后,首先生产油漆,我会给你一份大订单。”
顾鹤皋本来都已经绝望,现在猛地峰回路转,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惊问道:“周先生,你刚才说什么?”
周赫煊只好再复述一遍。
“没问题,51%就51%,等老杨回来咱们就签合同。”顾鹤皋不再纠结

份问题,他只希望能有个接盘侠,让这家工厂能够继续存在。
周赫煊马上就要大兴土木,油漆消耗量极大。甚至可以开辟重庆的荒山野地,修他几十上百栋花园别墅,等重庆成为战时陪都,这些别墅根本不愁没买家。
说起来很让

不齿,国难当

之际,却给周赫煊带来无限商机。他抢先在四川大建工厂和搞房地产,估计到抗战胜利时,光是国内的产业就能价值好几千万,甚至

亿都有可能。
当然,到时候估计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权贵子弟和大资本家来争夺利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拉拢官僚权贵一起赚钱,利益盘根错节起来,连老蒋都不敢轻易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