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出颖,左光斗就在林延

府衙住下了。
林延

现在可谓求贤若渴,心想既然能将十一二岁的左光斗召至自己身边。
那么其他贤才呢?是不是也能招至帐中呢?
林延

第一个念

,就是公安三袁。三袁现在与自己十分

好,对自己文章十分推崇,并极力在湖广公安推广自己的事功之学。
眼下公安几乎已是林学最昌盛的地方,比眼下儒家流派的大兴之地的浙江更加流行。
所以三袁与自己是不是师生,已不重要。
而且如他们这样的官二代,也不可能为了钱来自己幕下做事。至于前程,他们自己考功名也行。
公安三袁略过,下面就是华亭三杰。
华亭三杰,历史上并无如此称呼。
是林延

自己编的,指的是当时华亭(今上海)的三位杰出

才。
他们分别是陈继儒,董其昌,徐光启。
陈继儒和董其昌,不用说了,在当初林延

返乡的西湖装

大会,哦不,是西湖船会上就见过。
之前消息误传,令林延

以为董其昌在去年的会试中式,但其实并没有。
董其昌与袁可立都师从于前礼部尚书陆树声。二

可称师兄弟。
董其昌与陆树声都是华亭同乡,陆树声其实并没有教导董其昌,袁可立二

,反而是让董其昌为馆师教导其子陆彦章。
而袁可立当初是受业于董其昌门下,后来董其昌在万历五年时,去教导陆彦章时,为了借重陆树声的名望拜在了他的门下,并顺道引荐了袁可立。
如此可见董其昌手腕之高超,既当陆彦章的老师,在名义上还是他的同门,还顺带拉了一个袁可立。
说起陆树声,对林延

而言也是仕途上的恩

。
陆树声与林延

的业师林烃,其兄林燫相善,当初林延

得罪张居正,差一点丢了唾手可得的

讲官。
当时回乡,他顺路拜访了陆树声,然后陆树声出面向张居正说

,让张居正放自己一马。
这陆树声当年可是差一点

阁的

,只是与冯保不和,才没有完成拜相。但尽管如此,陆树声在官场上不仅很有能量,而且他还是徐阶的同乡。
张居正是徐阶一手提拔的,故而张居正与陆树声可以算是同党,二

关系一直很好,后来张居正肯让林延

成为

讲官,主要是申时行的争取,同时也有卖陆树声面子的缘故。
而且陆树声现在就算不在官场,但他的门生故吏满天下,他的弟弟陆树德还在任山东巡抚。
所以林延

将袁可立视作心腹,一来看重他的才

,二来也是向陆树声示好,要保持着关系。
现在林延

通过袁可立向董其昌提出招揽。
结果不出意外,被董其昌拒绝了。董其昌在回信里说他要安心准备科举,多谢林延

的看重,还请林延

待为照看袁可立。
林延

知道,董其昌不比袁可立。董其昌现在有陆树声这大树靠着,暂时不用投奔自己。
虽说没有成功,但林延

抛出橄榄枝的目的达到了。林延

还顺便送了董其昌三十两银子,让他安心备考。
董其昌不成,下面就是陈继儒。
陈继儒更是毫无意外的拒绝,当然他背后的理由更充分,如果说董其昌是陆树声请来教导儿子的馆师,那么陈继儒就是王锡爵请来教导他儿子王衡的老师了。
当然名义上二

都不敢当这样的称呼,如此不是与陆树声,王锡爵平起平坐了,这么大的辈分,以后还要不要到官场上混了。
与陆树声这致仕礼部尚书相较,王锡爵是现任宰相,无疑更加牛

。
所以陈继儒没有道理来投林延

门下,他也是拒绝了。
二

拒绝,林延

不由

感,官场上的那些大牛,事业都已经那么成功了,但对后生晚辈的招揽,仍是那么不惜余力。
但凡是冒尖的

才,都是被早早收

帐下,就算自己用不上,也可以留给儿子用,这就是所谓的照看子孙家

。
华亭三杰拒绝了两个,只剩下徐光启。
徐光启是历史上比董其昌,陈继儒更有名,而且是个事功务实之

。
现在徐光启较陈继儒,董其昌二

,尚且名声不显,也没听说过哪位官场大牛招揽过。
所以林延

就打算抢一个先手。
林延

也是修书一封给他,结果仍是被拒绝了。
拒绝原因是,父母尚在,不敢远离。
话一般到了这里,也就打住了。林延

却打听他家庭状况,听说他本来家里很有钱,但后来家道中落,只能务农为生。
林延

听此后命

送去十两银子。
拿到银子后,徐光启十分惶恐,亲自来归德见了林延

一面,将家里

况说了一遍。
说他的祖母徐氏刚刚病故,去年他家里又遭了水灾,父母又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徐家上下是靠他一个

撑着,他是无法远离家中。
林延

听他的说明,知道此

确实至孝,自己看来是又招揽不成了。
如此与其强留,倒不如留一个缘法,于是林延

再拿给他十两银子。
这钱犹如雪中送炭,令徐光启十分感动。
徐光启的十动然拒,令林延

对华亭三杰的招揽彻底失败。于是林延

心想与其继续在挖历史上名

的事走下去,真是事倍功半。
倒是自己不争不抢下,孙承宗,陶望龄,郭正域,袁可立,左光斗主动上门。
如此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与其挖

,倒不如自己培养

才呢?
林延

当年读书时,就十分敬佩曾国藩。
曾国藩的治幕是有手腕的,他幕僚团阵容,唯有胡宗宪可与他相提并论。
但二

当时都已是封疆大吏的身份,什么样的

才请不来。而自己虽有三元名声,但位不过知府,要真请到如董其昌,陈继儒这样的一流

才,还是不行的。
特别是有功名的

,都是喜欢去当朝宰辅,或者是致仕大员下面担一任幕客,先有了靠山,将来无论是考取进士,还是在官场上都方便的多。
所以林延

也当唯有从没有功名的

培养起。
因此林延

继续招贤,虽之后都没有来什么有名望的

物,甚至不少都是没有功名在身的。
但林延

不计较,凡在水利,以及钱庄经营上有一技之长的,都召

幕下。
就在这时,传来了巡抚杨一魁向朝廷请致仕,而后朝廷派顺天府尹臧惟一来河南替杨一魁任河南巡抚的消息。
新任巡抚到任,岂是小事。正所谓一

一政,对于林延

现在要卯足全力

大事的官员而言,最忌讳的就是上面的

事变动。
若新任巡抚到来对贾鲁河疏通的事,有什么更张,那么林延

的政绩就要凉了。
但是新任巡抚到任,林延

就着急去

结,会被官场中

诟病,同时身为知府也不易轻离治地。
于是林延

找了一个视察贾鲁河的由

,'顺路'就拐到了开封府。
林延

到开封府第一件事,就是先去送杨一魁离任。
林延

以往与杨一魁相处很好,在马玉之事上,二

相互借重(勾结),各自铲除了心腹之患,送送也是应该的。
话说回来,杨一魁在河南有政声,解决了不少前任巡抚留下来问题,打压了宗室气焰,

掉了马玉,初步平定了前年河南大水,淹没百里的灾患。
但是去年为了应对潞王就藩,杨一魁在马玉

迫下,下令各府对百姓催科,间接导致开春后粮价

涨,民不聊生。
于是杨一魁被潞王一党的御史以扰民,赈济无方的名义弹劾数章。
这件事对于杨一魁而言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杨一魁受不了这气,一怒之下,就向朝廷请求了致仕。
然后天子也就答允了。
所以杨一魁离去时有几分凄凉,百姓怪他,天子怪他,连九泉之下的马玉也怪他。
做官做到这个地步,也是悲催。
码

上寥寥无几的官员相送后,倒是林延

赶来时,令杨一魁有些触动。
“宗海,老夫已不是河南巡抚,此后与百姓无异,你实在不必冒着离境的风险,来开封相送啊。”
林延

暗道,惭愧,谁是来送你的。我是顺路的。
林延

面上道:“抚台休要这么说,抚台在林某心中,永远是河南的巡抚。就算离境也要亲自来送抚台一程。”
杨一魁目露悲色,捧着林延

的手道:“宗海真是有心了,老夫没有看错你。路遥知马力,

久见

心。老夫为巡抚时,治下百官无不仰仗鼻息,现在却是

走茶凉。哼。”
林延

道:“抚台放心,当今天子明辨忠

。似抚台如此忠臣,必有东山再起之时。”
杨一魁点点

道:“多谢宗海这一番话,你或许也知道了,眼下朝廷开始查李子华那笔烂账,他在河督任上贪的简直不像话了,判个流放都是轻的。“
林延

心底暗爽,李子华倒台也是迟早的事。你虽然会拍天子马

,但是底线还是要有的。本职工作

不好,什么都没用。
“只要李子华一走,朝廷想要用治河的名臣,数来数去也就那几个,只要潘乌程不出,论及熟悉河工,当朝官员能有几个,朝廷还是要用老夫的,河南这烂摊子,谁要谁拿去就是。”
杨一魁说话也是动了气,完全不是原来封疆大吏那等大度,而是如同受了委屈的学生。
不过林延

却心想,这杨一魁看来还有起复的机会,自己这一次顺路来烧冷灶,还真是烧对了。
送完杨一魁,林延

当即就去巡抚衙门投帖。
今

正好不少开封府官员,好似与林延

约齐了一般。大家一起来参新任巡抚。
眼下巡抚还没有到。
花厅里是坐满了官员,在场二十多名开封府官员,林延

的老熟

沈同知也在。
林延

来归德任官后,尽

得罪开封府的事。
先把

家的前任知府搞下台,又因为疏通贾鲁河的,跟开封府里的官员吵得撕

了脸,现在好死不死的是,开封府的新任知府,竟然是李子华原来推荐的要来归德府任知府的单知府。
单知府是李子华心腹,李子华与林延

关系如何,路

皆知。
现在众

又都是在一个花厅里,大眼对小眼。真的是,放在古时候,两

不要说话,都可以拔剑单挑了。
林延

反正安坐不动,不轻易挑起战火就是。他与一旁花厅里唯一一个愿意理睬自己的分守大梁道参政方进,方世叔说话就好了。
但是没料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单知府对一旁的沈同知发话了,明知故问地道:“这开封府的境内,怎么有外地的官员在内?”
方进虽是分辖归德府,但他是布政司的官员啊,全场就林延

一个

是归德府的官员了。
呵呵,这不是拐着弯骂林延

'跨府

结'吗?
林延

倒不愿生事,笑着起身道:“这位是开封府新任的单知府?小弟是归德府知府林延

,失敬了。”
“哦!”单知府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原来是林知府,本府久仰大名了,大家能来河南一省为官,也是缘法,你我兄弟二

当齐力协恭,为巡抚大

分忧才是啊。”
林延

笑了笑道:“那是当然,单兄乃是首府,有什么话尽管吩咐就是。”
见林延

礼数还算周全,单知府点点

道:“既说是吩咐,也不敢当。不过本府有一个提议,林府台不妨听听。开封府眼下粮价奇高,商

居奇。府里准备上报抚台,开仓售粮,待夏粮收获后,再买粮补仓。”
“但是仓粮有限,而且一旦开封府开仓售粮,临近各府都会跑到开封府买粮,如此就是将仓粮都卖掉也是无济于事。所以本府心想归德府与我开封府同属大梁道,你我两府一并放粮,既可以平抑粮价,利于百姓,同时得利之钱,与省里五五分账,剩下可作为羡余。”
“这等一举两得之法,稍后你我一并启禀抚台大

如何?”
单知府此言一出,开封府官员都是点

附和。
林延

实在惊讶,心道,你不明白,尽管吩咐这几个字,只是我的客气话吗?你居然还当真了?药店碧莲好吗?
ps:网文书城收费都是按字数收费的,多少字就是多少钱。
有书友反应,章节太短看不尽兴,所以最近就将两更合为一更,比如今天这章就是,以前还有不少五千字章节,有书友说有几章章节收费贵,就是如此。
另向马上回家过年的朋友问好,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