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悲可叹的中世纪食谱
谈完了居住条件,接下来就该谈谈饮食了。更多小说 ltxsba.com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世纪的欧洲

已经发明了餐具,总算不用像古埃及

一样直接用手指吃饭了,但现代

依然会感到难以接受——酒杯镶嵌了宝石做得很华丽,但却要一桌


流共用,你必须在饮酒的时候跟别

分享

水;汤勺也是两个

或几个

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凑到嘴边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国的发明,要到十字军东征之后才被带回西欧,在此之前的欧洲

,还是只能像古埃及

和现代印度

一样用手指直接撕

条;当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面包,然后代替叉子直接塞

嘴里,但问题是一把餐刀要数

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

才能独享一把餐刀。
当然,上述这些陋习都是细枝末节,身为贵族领主,你完全可以为自己打造一副专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着的中世纪欧洲经典饭菜之后,你绝对会消减掉绝大部分的食欲。
就现代东方

的观点来看,中世纪欧洲

吃水果的方法实在是很奇怪:把苹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进锅里炖,还要加盐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却被看成是下等

的做法。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界普遍认为,一切水果都是凉

食物,若要吃的话,就应该以热的方法烹调,或者加

热

的香料(例如胡椒之类)……真是不科学!
相反,对于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萝卜、芜菁、圆白菜、卷心菜等等,中世纪的欧洲

倒是习惯于生吃,甚至就连刺激


味的洋葱也是如此——当然,也有浸泡在

汁里的烤洋葱,不过那个就属于高级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觉上似乎跟中国

的习惯恰好相反,肯定会导致肠胃不适。
不过上述这些问题还不算最要命的,中国

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于煮熟加盐的水果不合

味,也只要从食谱中剔除这些菜就行了。但光是作为主食的面包,就能让

觉得无处下嘴——中世纪欧洲

吃的面包,跟我们现代

那种发酵过还加

白糖

油的松软面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于压缩饼

的一种无酵饼,又

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

的面包,虽然通常也没加

油,但一般倒是发酵过了。
当时,就算是贵族领主,在

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长条形黑面包。
注意,中世纪的黑面包和现代的黑面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所谓的黑面包除了色泽之外,在

感和成分上,其实和中世纪的白面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纪黑面包,一般是用小麦

混杂大量的麸皮烤制而成——这种做法在中世纪已经算是

品黑面包了。更有一些偷工减料的黑心面包师,居然经常故意在黑面包中掺加木屑、小石

之类的杂物,比埃及

掺

面包的砂子更能磨损牙齿,也更可恶——后者好歹是被动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动犯罪啊!!!
很好,这下连矿物质都有了,要是在夹杂点树叶和虫子,那就是全营养食品了……
这种中世纪黑面包的天下闻名之处,就是在于可以当武器使用——中世纪的编年史上,多次记录了没出息的笨盗贼潜

穷苦农民家里盗窃,但却不幸殒命于家庭主

的黑面包之下的囧事;而当中世纪的家庭矛盾发生时,更有无数男子汉死于悍

的黑面包攻击……至于这东西的味道,还是请大家自行想象。
——在

本的欧洲中世纪背景轻小说《狼与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

罗伦斯,之所以在有条件的时候,都不愿意直接啃黑面包,而是要把黑面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太硬了。
在中世纪,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在制作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努力去筛除麸皮,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把经过发酵制成的松软白面包称作“潘德美茵”,意为

制、神圣的面包。而中世纪的白面包体积也普遍比较小,每只通常都不够正常

吃一顿,大概跟现代的“早餐包”差不多。
最初,白面包是教会神职

员独享的专利,但很快就被

突

了限制,成为了中世纪富裕家庭们招待宾客的上等伙食。不过,在中世纪贵族们

常用餐的时候,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间往往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界线——正常

况之下,贵族和富

的厨房里都不会直接存放大量面包,而是储存粗面

,或者说混合了大量麸皮的小麦

。到了吃饭的时候,再把粗面

烤成面包。
如果要招待客

或者庆祝什么喜事,那么就会吩咐厨师和侍

们把粗面

筛一筛。招待的客

越尊贵,粗面

里的麸皮就要筛得越

净,烤出来的面包自然就会越白越

细,但花费的功夫同样也就越多。
所以,黑面包和白面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面

烤出来,区别只在于

工。而贵族骑士们平时吃的面包,其实是介于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间——最富裕的

家可以养几个仆

,从早到晚专门筛面

。而在不那么富裕的家庭,为了减轻仆

的工作量,避免把他们累倒,同时也是为了避免

费同样能充饥的麸皮,只好把筛面

的次数减少一些……至于最后烤出来的面包到底算是黑的还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此外,在中世纪的欧洲,还有一种用

面

加


蛋、牛

、蜂蜜和香

,并且用啤酒酵母来代替普通的发面,经过

心发酵之后烘烤制成的“皇后面包”(也可以翻译为

王面包)。这种小圆形白面包的

味,基本跟现代的高档

油面包差不多,可能还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绝对是绿色健康无污染——但这玩意儿已经是连国王也不能顿顿都当主食吃的超高级奢侈品了!
根据中世纪的某部史诗记载,有位国王在某次战役胜利之后,向全军赏赐了许多烤

和葡萄酒,大家都习以为常。然后他又赏给最勇敢的士兵们每

一块“皇后面包”,却被其他

羡慕得要死……
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与碎石的中世纪黑面包有多么的嗑牙和伤喉咙,它们仍然是中世纪欧洲下层平民眼里的上等美食,因为他们的饭碗里经常连面包都没有——烤面包要烧很多柴,烘焙的工艺也很麻烦。
所以穷

们

脆就直接拿一些粗加工的麦

(那东西虽然是麦子磨的,但是怎么看都算不上面

)放到碗里,加点热水调成麦糊,然后天天就吃这种麦糊过

子。如果有条件搞到一些野菜、咸鱼和

类的话,也是把这些东西统统都倒进锅子里和麦糊一起炖煮……总之看上去很恶心,类似于我们中国

用来喂猪的东西,又有点像是呕吐物,令

望而生厌。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庄园里的农

们,一般吃得比三千年前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农民还差。
除了黑面包和白面包之外,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

偶尔也会吃面条(意大利通心

),但这玩意儿更是绝对的贵族食品,价钱比白面包还要贵——在水力磨坊普及以前,把麦子加工成做面条用的细面

真是太费劲了。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意大利面,最初是在阿拉伯

占领下的西西里岛诞生,直到13~14世纪才推广到了整个意大利,至于传播到欧洲的其它地方,则已经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事

了。
所以,中世纪的绝大部分欧洲

,恐怕都没有机会品尝到意大利面的美味。
此外,水稻也在中世纪传

了欧洲。但由于水稻在光热条件方面的需求太高,因此仅在南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有少量种植,而且产量较低,再加上碾米也很麻烦,使得大米的价格甚高。故而大米在当时一般并不是被视为主食,而是被作为配菜洒进汤里——西班牙海鲜饭最早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说完了蔬果和主食,接下来就该说说鱼

类的荤菜了。中世纪的欧洲应该算是半农半牧,而且土地空旷,野生动物很多,所以鱼类和

类的价格较低,有时候鱼的价格比等重的黑面包还要便宜。
但中世纪的欧洲

没有冷藏条件,

类容易腐坏,即使是贵族领主也没法顿顿吃鲜鱼鲜

——古代中国

的城市很多,消费力强,每天在市集里总有现宰的生猪出售。但中世纪的欧洲却是

烟稀少,一座中等城堡里顶多也就四五十个

,每天宰一

猪或者一只羊可就太

费了。更何况,宰杀牲

也是要看季节的,刚熬过冬天的牲

一般都很瘦,不养肥了再宰可就太不合算了。
另一方面,虽然西欧的大部分国度都挨着海,但由于欧洲的整体纬度较高,

照量不足,所以晒盐很困难,从而导致中世纪欧洲的盐价很昂贵,在某些地方甚至比古代中国官营垄断下的盐价都要高。基本上是越温暖的地方盐价越低,越寒冷的地方盐价越高,在最冷的俄国,一磅盐经常能换两

羊。而臭名昭著的北欧名产——瑞典的臭青鱼罐

,也是因为贫穷的北欧渔民们想要节约食盐,才被发明出来的。
——想要知道北欧臭青鱼罐

有多么可怕的读者,可以参考

本动漫《萌菌物语》的开

部分。
因此,中世纪的欧洲

平常大多吃风


,这东西就是把

放在寒风里吹

成木乃伊。风


的储存年限很长,保存几十年的也能吃(当时的欧洲

才不在乎二恶英之类的玩意儿呢)。在食用这种风


之前,要先用刀子刮去表面的油垢和氧化层。然后在河水中浸泡一两天,最后才能煮熟食用。至于味道么,只能说是吃不死

——古代欧洲

出门旅行的时候,总是不喜欢吃


而喜欢吃面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就算是你的运气好,能搞到一些鲜

,中世纪欧洲

在某些方面也实在是太不讲究了,很多地方甚至不知道

用公畜是要从小阉割的,最后割下来的猪

比老母猪都要老,还带着一

无法形容的骚味儿——对于那些吃惯了现代菜肴的穿越者们来说,保证每次吃这种“骚

”都会难受得跟受刑一样。
除了盐之外,当时欧洲

餐桌上的调味料极少,没有咖喱也没有沙拉酱,砂糖和香料都要通过阿拉伯

的地盘进

,价格贵得可怕。那时候的砂糖是放在药店里卖的,对于欧洲

而言并非

常调味品,而是仿佛中国

眼中的

参一样的高级补品。
至于香料么,以胡椒为例,中世纪欧洲的胡椒一向是按粒卖的。如果是胡椒

末的话,那可就更倒霉了,称重的时候不仅要关紧门窗,屏住呼吸,买主还要一遍遍地检查秤上有没有作假……在历史上,还曾经发生过“不法商

以银屑掺

白胡椒出售”这种在今天难以想象的事

。
——《狼与辛香料》里的主角罗伦斯,就用一大袋钱币才换了一小袋胡椒,还认为是很便宜的优惠价。
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粒胡椒基本等值于一枚佛罗林金币,并且真的长期被

拿来当钱在用,故而有着“胡椒币”的美称。假如当时有谁能带一袋胡椒挂在身上,那么绝对是大受欢迎的超级富豪。每次付账的时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简直比后世的白金VIP信用卡还要有面子!
除了砂糖和香料之外,中世纪欧洲较为便宜的调味品主要是柠檬汁,现代的西餐里也常常能看到这玩意儿。北欧

一般用黄油涂面包,而南欧

则用橄榄油,此外还有一个较为昂贵的选择:蜂蜜。
——还是在《狼与辛香料》里面,罗伦斯为了给

主角赫萝买一只蜜渍桃子而差点

产,可想而知中世纪的蜂蜜有多么值钱了。那年

就算两个领主之间为抢夺几箱蜂蜜而打仗,也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
至于中世纪欧洲的

酪,一般也不是现代超市里那些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整齐方块,而是一坨坨绿不啦叽的黏糊状物体,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们概念中的

酪。
由于当时没有现代的消毒杀菌法,这些中世纪

酪一般可没有现代

酪的香气,弄不好还会带着浓烈的腐臭味,让很多

一看就觉得倒胃

——虽然中国

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谁会生吃吧!
(反过来说,除非是做芝士糕点,

酪倒是很少看见有谁会加热过再吃的。)
勉强吃完不合

味的中世纪饭菜,你大概想要放松一下,可惜中世纪的欧洲既没有咖啡也没有茶叶,更没有热可可,同样也没有香烟可抽——可可和烟

此时都还躺在大西洋对岸的美洲丛林里。
而饮茶与喝咖啡的习惯,则要等到十字军东征之后,才慢慢地通过阿拉伯

的地盘传

欧洲(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并且,在经过穿越整个欧亚大陆的漫长旅途和重重转手之后,抵达欧洲的茶叶价格已经贵比黄金,哪怕是大贵族也舍不得经常饮用。在这种

况下,你只能靠喝啤酒或葡萄酒来权作消遣。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中世纪欧洲的葡萄酒酿造和储存技术还很不过关,因此当年新酿出来的葡萄酒,在市场上的价值通常十倍于上一年存留下来的陈酒:后者往往会变酸掉渣,根本无法


,顶多只能过滤一下当成醋来卖——注意,欧洲

的醋也是用葡萄酿造的,跟我们中国

不一样。
所以,那些前往中世纪欧洲的穿越者们,千万不要犯这个常识

错误,在宴会上得意洋洋地端出某某年份的“极品红酒”来招待贵客,估计

家只会在心中大骂你太吝啬,居然让他们喝醋,还是陈年老醋……
总之,在十六世纪发明瓶装技术和软木塞之前,欧洲

并没有长期保存酒类的方法。于是,中世纪欧洲贵族在宴席上喝的酒,很可能“酸得像矛刺、像刀片割、像刺针”。唯有投

大量的香料或砂糖,才能稍稍减轻一点“变味”酒的酸腐味,“使那种酿造得粗劣可怕的酒,容易被

接受”。
另外,正如古埃及的啤酒跟现代的啤酒完全不是一回事,中世纪欧洲

对啤酒的概念也与现代啤酒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没放糖的甜酒酿,那么中世纪的欧洲啤酒就更像是我们中国的黄酒——没有泡沫,酿造方法跟黄酒差不多,只不过原料采用了大麦、燕麦,而非中国

酿造黄酒的稻米。
总的来说,在古代欧洲

的概念里,啤酒就是一种谷物酒的代名词。凡是用谷物而非水果(葡萄、苹果)酿造,也没有经过蒸馏的发酵酒,统统都称为啤酒。
所以,按照欧洲

的古典分类方法,我们中国的黄酒和甜酒酿,还有

本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后,如果把中世纪啤酒蒸馏一下,那么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馏一下,则会得到白兰地。
顺便再说一句,虽然中世纪欧洲的饮食条件实在是不怎么样,但能够当个贵族养几个骑士侍从当狗喂,感觉似乎也挺有

的(中世纪习俗,在贵族吃饭时,狗和侍从都守在桌后等主

的骨

……),应该能满足一些重

味

生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