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致顺到洛阳的时候,终于等来了韩琦的奏章。韩琦上奏,因为在元昊占据瓜沙二州之前,曹致顺舍中原而事契丹,归义军

心已不属曹家,而思张家。
对归义军政权的处理由此定下,曹致顺封谯郡开国公,从此居于京城。让韩琦配合朝廷派去的官员,查访张承奉之后,选贤者立为西平王,于沙州开府,教化肃州以西之民。
三月十三,选官员安抚西北各路。
包拯为甘肃路体量安抚使,除到西北安抚地方,要与韩琦一起寻张承奉的后

。只要有贤德,得地方

心,不计以前如何身份,立为西平王,数月之后与包拯一起进京面君。
第二天包拯陛辞之后,到政事堂来辞别各位宰相。
晏殊和章得象吩咐过后,徐平对包拯道:“此去甘肃路,除安抚百姓

心,最重要的是选合适的张家后

。兹事体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包拯行礼:“依朝廷之令,寻得张家后

,不论是何身份,一律立为西平王。下官有一事不明,如果张家后

此时

持贱业,甚或为

为仆,也要立为王吗?”
徐平道:“不错,不管现在什么身份,都立为王。这是他祖先的功德,后

承之。张家在沙州兴归义军,于遍地腥膻中,拔起于群番环伺之中,重立唐制度,不绝汉祀。数百年后,西北依然有汉地,有汉之民,从汉之俗,张家功不可没。此是天下之公义,非一

之恩德,你一定谨慎行事。如果真地为


仆,记得朝廷给价赎之,这是示民以公。”
徐平并不知道西北还有没有

隶制度,这是包拯和韩琦要查访处理的事

。但是如果张家后

做了别

的

仆,那是他们以前的制度,应当尊重。立西平王,也要先把赎身的钱给付了。后边废

,是后边废

的话。
不尊重前

,对历史以今论古,认为所有的古

都是非蠢即坏,必将自食恶果。今

终有一天也将会成为古

,后

翻看历史,发现有的地方做的反不如古

,再看见这种大言不惭的言论,如何看一个时代就可想而知了。
政策没有当然之理,没有天然的正确,必然有其局限

。不合于时,不合于地,那就去改。但不能因为你改了,自己就比被改的

正确,只是时代变了而已。借着批古

,批反对者,占领道德制高点,来显示自己的正确,一文不值。
制度和政策的合法

,来自于

民,来自于

民认同不认同。你放一个历史规律在那里做天条也没有用,不承认有天命,不承认有神存在,历史规律也是虚的。
徐平对自己所有要改革的制度和政策,一定要查清楚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到了现在不合时宜了,是哪些条件变了,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要怎么改去解决新的问题。都理清楚了,才去试新的政策合适不合适。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后

总不能连这点心胸都没有。
徐平对包拯道:“此去沙州,如果张家只有一个后

,自然就一切休提,朝廷立为王便是。贤德或有不足,朝廷敦促,时时监察,教其后

,以候其后

正位。”
包拯道:“若是后

还有数家呢?”
“那便要仔细体察

心,选一个最合适的

出来。那里是佛国,与中原


不同,万不可以你们之意,代当地之民心。要查当地民

,来定

之贤否。以当地


民心推之于后时,看这

能不能得

心。不要数年之后让当地

叹息,当时朝廷不定某,而封某为王必然好于此时。以后那一带地方,政事治理自有朝廷,凝聚

心归于西平王,谨慎!”
包拯是个聪明

,在这些事

上,比欧阳修这些

豁达得多。徐平说得这么细,他当然明白是个什么意思,自己到了那里该怎么做。
说到底,立这个西平王,纪念归义军的奋斗是其次的,得当地

心是主要目的。灭了党项,中原王朝再次

主那一带,初期自然万民拥护。但是时过境迁,中原王朝的治理必然与以前不同,有得利的,必然也有利益受损的。
民心先起自民欲,从民欲自然就得民心。但是没有到大同,天下百姓不可能想什么有什么,总有满足不了的欲望。政权只能有所取舍,最大程度的让民心归附。这就是对治下百姓示之以公,临以大义的意义所在。公和义,就是让

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立平西王,就是朝廷向西北之民示公义,从他们所欲。如若不然,从刚始到达的万民拥护,很快就会变成当地百姓诸般不适应,离心离德。明朝驱逐蒙古而有天下,所以说历史上得国之正,无过于明太祖。但明太祖登基,迷信天命,转过

去放下以前的大义,而去承认元朝的天命。再以明代元为天命所属而建立政权合法

,这假的天命撑不起明朝。
汉朝的天命不是完全的君权天授,在那之前,天听即民听,天视即民视,天心即

心的理论框架已经具备。那个天命,只是以天查民心,来获得认同感,民心才是根本。
神授和天授之后,政权的合法

必然来自于

民,所谓继承前朝法统,根本不会获得

民认同。徐平前世,新中国的立国之基是一切来自于

民,这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本。让清帝退位而掌权的北洋民国,那个法统就是个笑话,接那个法统的都是笑话。

从独居到群聚,必然是有了

集,才有了集体的认同感。一方面


和欲望来自于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那个集体。政权要维持集体的认同感,应该要尽量不

涉私

的那一部分,而加强集体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政权的公和义。
不承认


的两面

,认为


是一元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社会

的反应,这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大集体,只是

一元社会

认识在制度和文化上最基本的反应。不符合于

的社会

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资本义腐蚀,是资本主义尾

,应该教育、改造。社会主义的很多运动都根源于此,制度和运动不是凭空来的。
认为


是自私自利的,不承认或者弱化


中的社会

,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等等很多思想,选举、议会等等很多制度,都是来自于这些政权对


的认识。
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走向近代化,政治上最根本的,就是政权的合法

不再是来自于神,也不是来自于天,而是来自于

民。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这是最基本的判别标准,具体的政治制度只是保证这个合法

的。
选举制,必然要加以约束,约束的目的是取他们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公和义。不加约束的完全普选制,必然会让私欲排斥公和义,成为按

群、按利益排排坐、分果果。这样的政权无法长久,也不会有牢固的合法

,只是一盘捏在一起的散沙。
徐平现在把这种思想推行到政治制度和具体政策当中,略微有些超前。历史上是欧阳修这一批

发展起来,把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

化,才初步完善的。他们当然不说这是政权的合法

,而是查治

,究民心、辨


,看政权的权正不正,皇帝和官员当位不当位。
以为大军过去,派出官员,谁不服就打谁的板子,再不服砍他的脑袋,就能够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实在是想多了。漫长的

类文明史,还没有强盗集团能建立长久稳固统治的。
徐平斩了元昊,灭了党项,占领那些地方,只是第一步。只有在后面的治理中,得当地

心,形成对宋朝的国家认同,才算是大功告成。
在这之前,立西平王争取当地

心,是不可缺失的过渡。沙州稳固,还可以凭此作为号召,向西域开拓。宋朝已经没有大汉的昭昭天命了,再建天命也不合时宜,是让历史走回

路,徐平只好采取这种迂回的办法。
长时间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朝廷的治理得到

民的认同,归属感增强,西平王凝聚

心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弱。

民自然而然会向中原文化看齐,会主动改变风俗习惯,这就是教化的过程。教化是

民主动进行的,被动去做,事倍功半,还可能一败涂地。
民为国本,在这个年代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说法,实际上已经慢慢成为共识。徐平向包拯详细地解释为什么要选张家的

,为什么要立西平王,让他有清醒的认识。
对事

认识不清,认为选个

来做王只是骗当地百姓的手段,是不能够做好这件事

的。政权有扮有演,但不能够欺骗,一有欺骗,

心也就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