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柏林电影节最备受瞩目的电影之一,“超脱”的首映落下了帷幕,将近四分钟的起立鼓掌,长达九十分钟的观众提问和媒体采访,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毋庸置疑地将今年电影节的气氛推向了巅峰,在冰天雪地的二月里,难得一见地迎来了一

暖流热

,着实令

欢欣鼓舞。
但,这就意味着“超脱”取得了成功吗?
显然不是。掌声,意味着观众对艺术

的认可;喧闹,意味着记者对话题

的肯定。可是,这却不意味着影评

们赞赏这部电影,同样,这也不意味着观众们就会热

这部电影。争议和热闹、赞誉和狂

,这些反响都是紧密相连的。
詹姆斯-伯纳德就不喜欢这部电影。
这一次,詹姆斯是以“村之声”的影评

代表,前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在电影节之前,詹姆斯最为期待的作品无疑就是“超脱”。不是因为托尼-凯耶,而是因为蓝礼-霍尔。
詹姆斯一直都十分欣赏蓝礼,不仅是那些独立作品,就连“速度与激/

5”,他也是赞赏有加,新生代演员之中,詹姆斯始终对蓝礼刮目相看,不仅因为他的演技功底,还因为他的选片眼光。
但,这一次,蓝礼的选择却让詹姆斯开始产生了质疑。
“毫无疑问,托尼-凯耶是一位特别的导演,他的镜

总是对准某个现实问题,以平实却犀利的视角进行剖析,鲜血淋淋地将社会的黑暗面和腐败处呈现给观众,让

无处可逃。没有宽容。
这一次,凯耶将刀锋对准了教育系统,电影认为教师们就是一堆唯利是图、利益至上、怨天尤

的捕蝇纸。这是一次大胆而果敢的尝试,落脚于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当代社会渐渐忽略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业,学位,思想,还是财富,乃至于……政/治。
可是,充满了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却过于偏激,也过于武断。
片面地提出问题之后,不曾


讨论,也不曾辩证思考,更不要说提出解决办法了,更糟糕的是,故事后半段锋芒尽失,急转直下,所有的重量重新落在了男主角的个

问题身上,直接导致了问题的探讨偏离轨道,留下的反思余地着实有限。
如此犀利、如此尖锐、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地提出了一个不能解决也缺乏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攻击

太过强盛,更像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却缺少了真正本质核心的

文关怀。
凯耶曾经在’美国X档案’之中展现出来的尖锐和温柔,在’超脱’之中却只剩下一团模糊的概念,不仅仅是让

失望,更是让

反感的。”
詹姆斯言语犀利却条理分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按照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打分标准,满分四分,最终詹姆斯仅仅给了一分。如果按照百分制来计算的话,这就是二十五分,可以说是超低评分了,彻彻底底地打

地狱。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詹姆斯的失望和扼腕,不过,随后话锋一转,詹姆斯又表达了截然相反的立场。
“整部电影之中,凯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以拉近特写镜

和还原胶片颗粒的手法,呈现出伪纪录片的质感,并且将演员的表演放大、再放大,

绪的涌动被张扬到了极致,继而带来心灵的响应和灵魂的震撼。
如此近乎实验

质的拍摄手法,优点和缺点都是十分明显的——
两位新

主演的演技缺点被放在了显微镜之下,萨米-盖尔和贝蒂-凯耶的表现,对于新

来说已经实属难得,大多数场景的

感表达都真实自然、质朴纯粹,但细腻和层次不足的毛病也展露无遗,尤其是在关键节点的

感表达上,她们都失败了,没有能够真正展现出角色的内心,甚至还

露出了生涩到尴尬的表演处理。
这可以说是伪纪录片希望达到的目的,却也可以说是电影反思共鸣的缺憾来源。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蓝礼-霍尔的优秀。这位Y世代演员的领军

物,再次向观众展现出了他的杰出。即使是面对一众耳熟能详的老戏骨,霍尔依旧奉献了当之无愧的最佳演出。近乎舞台剧式的镜

呈现方式,给予了霍尔足够的空间,酣畅淋漓地尽

发挥,扎实的表演功底在眼神、嘴角、表

、动作、神态、肢体等各个细节全面

发。
仅仅只是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霍尔就轻而易举地再次证明了自己演技领军

物的绝对地位。经历了’活埋’、’

疯了’、’抗癌的我’的惊艳演出之后,我依旧可以信心满满地说:这,才是霍尔职业生涯的最佳演出。
又或者说,截止到目前为止。
霍尔的表演赋予了整部电影

沉的重量和丰富的反思,个

与社会的联系、个

与家庭的关系,再到个

与教育的影响,那细腻而饱满的表演,层次分明,娓娓道来,令

拍案叫绝。如果说,列举出一个观看’超脱’的理由,那么,蓝礼-霍尔就是答案。”
撰写完这篇影评之后,有记者好奇地询问了詹姆斯的想法:为什么给予了蓝礼如此高的评价,电影却仅仅只有一分呢?
对此,詹姆斯表示,“作为一个整体,电影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是难堪的。它错过了一部艺术作品最重要的灵魂。仅仅因为蓝礼的表演,我愿意给四分。有多少分,就给多少分。但对于整部作品来说,一分是极限。”
事实上,詹姆斯不是唯一一个不喜欢“超脱”的影评

。在首映式结束之后,影评

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但他们也一致认可,这是一部作者电影,不能按照常理来衡量。
所谓的作者电影,最早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该理论认为,电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成为自由表达思想和

感的工作,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般,导演则用摄影机进行银幕写作。久而久之,这也形成了一



,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度肯定导演个

、贬抑恶俗化创作现象的“作者”理论,后来直接促进了法国新


电影的诞生,并且开始影响全世界。
作者电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导演摆脱了制片

、制作方的

扰作用,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念完成的具有个

风格特征的影片。
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地使用表达个

主观感受和竞争状态的长镜

、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违反常规的晃动镜

,打

时空统一的“跳跃剪辑”等等;还采用一些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此类电影甚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这就是导演自己拍摄给自己看的作品,不是面向大众的,更多是留给真正专业的

士,钻研、探讨、批判、研究。
“超脱”就是典型的作者电影。
正是因为如此,作者电影往往高冷而

奥。即使是专业

士,也可能引起强烈反感乃至于抵制,更不要说普通观众了。
在首映式之上,观众长达四分钟的掌声,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肯定托尼-凯耶的大胆和执着,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当然,这仅仅只限于柏林电影节,换做任何一个其他电影节,哪怕是纽约电影节,恐怕观众都会愤而离场。
在詹姆斯之外,另外一位资

影评

也表示了自己的不适。
来自“时代周刊”的艾米-尼克尔森在影评之中如此说道,“我喜欢托尼-凯耶,我喜欢蓝礼-霍尔——更为准确来说,我为后者而疯狂,但我痛恨这部电影,

恶痛绝。”
在蓝礼以往的作品之中,艾米也是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她毫不犹豫地给了“速度与激/

5”高分,并且呼吁观众们应该走

电影院,观看一下“什么才叫做商业电影的表演”,这是她的原话;而且在今年颁奖季之中,她也是“

疯了”的最大支持者,坚信着蓝礼不仅仅值得一项提名而已。
但,这一次在柏林,艾米还是痛心疾首地给予了差评。
“整部电影充满了自说自话、自圆其说,角色和角色之间没有任何火花,围绕着男主角展开的三个


角色,剧

没有丝毫说服力,冰冷而高傲地切断了故事的

感联系,继而使得所有的自白和旁白都沦为了自言自语。
悲伤?痛楚?苦涩?艰难?孤独?
我不相信电影里的任何一种

感,在观看整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毫无感觉,只觉得自己——我相信这不是托尼-凯耶的初衷——超脱。我的灵魂完全离开了电影所营造的氛围,冷漠地拒绝接受凯耶试图强制灌输的任何观点。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没有必要观看的作品。”
当然,作为蓝礼的支持者之一,艾米还是在评论之中提到了他。
“至于蓝礼-霍尔——最近这两年时间里,我个

最欣赏的一位男主角,放心,你依旧是我心目之中Y世代最出色的男演员,但,抱歉,这部电影之中,你的表演也没有能够把我留在电影里。只能等待下一次了。
另,这是一部托尼-凯耶拍摄给托尼-凯耶观看的电影,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掺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