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政治风

现在刮起来了,就要引起燎原的大火,会把宋室焚毁。龙腾小说 ltxsba.com这场风

始于国家资本主义者,

称之为“拗相公”的王安石,和他的反对派之间的一次斗
争。王安石的反对派包括所有的其他官吏,也就是贤德的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
气氛中拔耀培养、留做领导国政的一代

才。我们需要了解那次政争的

质,因为
那种朋党之争笼罩了苏东坡的一生。
中国最早的通俗文学至今尚存在者,其中有一篇预示中国小说的来临,是一个
短篇小说,叫《拗相公》。那是宋朝通俗文字的短篇小说集,新近才发现,这足以
表示,王安石死后不久,在通俗文学之中,他便以其外号为

所知了。那场政争的
悲剧之发生,就由于一个

个

上的缺点,他不能接受忠言,他不愿承认自己犯错。
朋友对王安石的反对,只增强了他贯彻他那政策的决心。有

告诉我们,说个

坚
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但是却需要予以

确的说明:就是说坚强的个

是用去做什
么事。王安石很可能还记得学生时代曾听见一个平常的格言,说“决心”为成功的
秘诀,自己却把固执当做那种美德了。王安石在世时,他在文学界是以“三不足”
为

所知的。“三不足”就是“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
是苏东坡赠与他的标志。
这位“拗相公”不容任何方面有

反对,朋友方面,或是敌

方面。他能言善
道,能说动皇帝相信他的强国之策,决心要把他的计划进行到底。这就暗示他要压
制一般的反对意见,尤其是谏官的话,谏官的职责本来就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和行动,
并充当舆论与朝廷之间的桥梁。中国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好政府必然是“广开言路”,
而坏政府则不然。所以开始论到新政之后,自然争论迅即涌向一个更基本的问题,
就是批评与异议的自由。这次

战,宰相王安石赢了第一回合;但是此后,全国官
员分成了两个阵营,陷于朋党之争,直到宋朝灭亡而后已。几年之后,变法方案即
遭修正,或予中止,但是两派的裂痕则演变愈甚,其后果亦更加严重。
在朝廷上此一政争,成了“流俗”与“通变”之争,这两个名称在当代文学里
曾多次出现,而王安石亦最喜

用。凡是王安石所不喜,或与王安石持异议者,王
安石皆称之为“流俗”派,而他与其同党则称之为“通变”派。王安石攻击批评者,
说恶意阻挠新政。在另一方面,反对派则攻击他,说他“视民间清论为流俗,视异
己者为腐败。”刘挚则称:“彼以此为流俗,此以彼为

常。”王安石这位宰相排
斥反对他的御史之时,反对派对他更重要攻击的,是他欲“钳天下

之

”,也就
是使天下

不得批评政府。
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发展出一个党治的组织,使之具有大家公认的权力,也有当
政党与反对党大家公认的责任。没有计票、举手、表示是否,或其它确定公众意见
的方法。中国

在集会时,只是讨论问题,然后同意某一决定。在原则与实际上,
对政府政策之批评,政府不但容许,亦且予以鼓励。敌方可推翻内阁,或中激而退
去。每有朋党之争,习惯上是将反对派放出京都,到外地任职。甚至在仁宗和英宗
时,政府颇著盛名的领导

物如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曾贬谪至外地,暂时退居低位,
后来又回京得势。在这种

况之下,一派当权,则另一派退避。
朝内的争论在宋朝演变得越发激烈,是由于宋朝的政府组织制度的特殊所致,
因为宋朝对宰相的职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内阁很像个国会,由皇帝掌握平衡之权。
政府由复杂拙笨的连锁机构组成,功能的界限重复,最后决定的大权仍然在皇帝手
中。当时所谓宰相,只是个

际上的称呼而已,实际名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也许有两位副宰相。一般组织如下:户部(财政)完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御
史台独立,其它各机构,只供作赠予空衔之用。通常,宰相兼中书省侍郎与门下省
侍郎。三省各侍郎和枢密院大尉构成知院,称为“知政”。后来,神宗锐予改变,
意在简化此一组织制度,权责区划较为分明。门下省司研讨命令,中书省(宰相府)
司发布,尚书省司执行。但是纷

与权责分散,依然如故。
王安石最初只是个参知政事(副宰相);但因受皇帝支持,擅自越权进行变法
计划,与吕惠卿、曾布私下决定一切。这自然是在神宗驾前和各知政易于发生争论。
主要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青苗贷款法,一是御史的言论自由一事。一方面是元老
重臣

练有才之士,

数之众,几乎构成了全体;另一方面,只有一个

,王安石,
但有神宗支持,及另一批默默无名的小

,野心大,

力足,

险而诡诈。为了便
于参考,并免于许多

名的累赘,下一表内列有政争中较重要之

名,以见双方之
阵容:
当权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曾布(活跃的政客)
吕惠卿(声名狼藉,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
邓绍(两面

,先后服侍吕惠卿和王安石)
舒曼(与邓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王雾(王安石之子)
谢景温(王安石姻亲)
蔡卞(王安石

婿)
章谆(后为苏东坡敌

)
吕嘉问(王安石手下的贸易霸主)
反对派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韩琦(元老重臣)
富弼(老臣)
吕晦(第一个发动攻击的

)
曾公亮(脆弱

物)
赵护
文彦伯(老好

)
张方平
范镇(元老重臣,苏家“叔伯”辈好友)
欧阳修
苏东坡
苏子由(东坡之弟)
范仲淹(伟

)
孙觉(高俊,易怒,东坡密友)
李察(矮壮,东坡密友)
刘恕(

火

,东坡至

)
吕公著(美髯,曾与王安石为友)
韩维(出自世家,曾为王安石好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
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
苏颂
宋敏求熙宁中三学士
李大临
其他御史
郑侠(负重任之宫廷门吏,王安石因他而败)
此一极不平衡的阵容,既令

悲,又令

笑。一看此表,令

不禁纳闷王安石
化友为敌的才气,以及神宗宠用王安石所付代价之大,因为所有对新政持异议者皆
遭撤职,罢官议罪。最后,神宗又不得不罢斥王安石、吕惠卿、邓绪等诸

。他的
强国梦

灭了,只落得统治一群庸才之臣。倘若说知

善任为“神”圣的降胜,
“神”宗这个溢号,他是当之有愧了。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

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
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

的
反对。也许这就是他隐退以待时机如此之久的缘故。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
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他之所求,不是太平繁荣的国家,而是
富强具有威力的国家,向南向北,都要开拓疆土。他相信天意要使宋朝扩张发展,
一如汉唐两代,而他王安石就是上应天命成此大业之

。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
思默想之中,此等上应天命的

,无一不动

几分感伤——永远是个困于雄。已而
不能自拔的

,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

裂成了浮光
泡影,消失于虚无飘渺之中。
王安石轻视所有那些“流俗”之辈,不但与那些忠厚长者大臣一等

疏远起来,
就连自己的莫逆之

如韩维、吕公著也断绝了来往。我们还记得神宗尚身为太子之
时,是韩维使太子对王安石倾心器重的。等这些朋友对他推行新政的方式表示异议
时,他毫不迟疑,立刻把他们贬谪出京。他既陷于孤立无援,就拔升些不相知的
“才不胜职”之辈,而这些

只是对他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实际上利用他以遂其私
欲。三个劣迹昭彰的小

是李定、舒直、邓缩。李定隐瞒母丧不报,以免辞官,退
而居丧返里,在儒教社会中这是大逆不道的。李定之为后

所知,是他说了一句名
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但是王安石的两个巨

大恶的后盾

物,
则是两个极端活跃、富有险谋才

又极具说服能力的小

,曾布和吕惠卿,尤以吕
惠卿为甚,最后他想取王安石的地位而代之,又把王安石出卖了。王安石八年政权
终于崩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吕惠卿出卖了王安石,王安石出卖了皇帝,皇帝
出卖了

民。”在吕惠卿以极卑鄙的手段公布王安石的私信,以离间他和皇帝之时,
王安石便垮了。王安石晚年每天都写“福建子”三个字数次,用以发泄心中的愤怒,
因为出卖他的这个朋友吕惠卿是福建

。王安石失败之后,苏东坡一天在金陵遇见
他,斥责他发动战争迫害文

之罪,王安石回答说吕惠卿当负全责。此不足以为藉

,因为王安石本

坚持严酷对付反对派,而且在熙宁四年四月至六年七月吕惠卿
因父丧去职期间,王安石在京师用以侦察批评朝政的特务机构成立的。
此外,相反两派的领袖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政见不同,不能相与,但皆系真
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

指责,欧阳修则至少在家庭生活上
曾传有暧昧

事。
有一次,王安石的妻吴氏为丈夫置一妾。等此


进见时,王安石惊问道:
“怎么回事?”


回答说:“夫

吩咐

婢伺候老爷。”
王安石又问:“你是谁?”


回答道:“

家的丈夫在军中主管一船官麦,不幸沉船,官麦尽失。我们
家产卖尽,不足以还官债,所以

家丈夫卖掉

家好凑足钱数儿。”
王安石又问:“把你卖了多少钱?”
“九百缗。”
王安石把她丈夫找到,命


随同丈夫回去。告诉她丈夫不必退钱。
这种

形司马光也曾遇见过。因为他在勉强之下纳了一个妾。他年轻时曾官居
通判,而妻子未能生育儿子。太守夫

赠送他一妾,司马光不理不睬。妻子以为是
自己在跟前的缘故。一天她告诉那个侍姬等她自己离家之后,打扮妥当,夜间到老
爷书房去。司马光看见那一

子在他书房中出现,他惊问道:“夫

不在,你胆敢
来此?速去!”随即让她离去。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志在执行自己的政策,而不在谋
取权力地位,而且王安石对金钱绝不重视。他做宰相时,一领到俸禄,就

给弟兄
们,任凭他们花费。
司马光,道德才智,当代罕见其匹,由始至终是光风累月胸怀,争理不争利。
他和王安石只是在政策上水火不相容。当代一个批评家曾说:“王安石必行新政始
允为相,司马光必除新政始允为枢密副使。”
司马光为宋朝宰相,其为

所崇敬,不仅与范仲淹齐名,他还是包罗万有的一
部中国史《至五代北资治通鉴》的作者。这部书全书二百九十四卷,附录考异三十
卷,学富识高,文笔

练,为史书中之北斗,后世史学著作之规范。初稿《长编》
多于成书数倍。他写作此书时,一直孜孜不懈,每

抄写,积稿十尺,最后全稿装
满两间屋子。此空前巨著费去作者二十五年工夫。
引起最后争论的问题,是青苗贷款法。在制置三司条例司研讨数月之后,青苗
法终于在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九月公布。朝廷派出四十一位专使大员,到各
省去督导实施新法。不久之后,即分明显示官家款项并不能如预先之估计可由

民
自行贷出。专使所面临之问题即是:径行还京陈明使命未能达成,抑或勉强

民将
款贷去而回京禀报新政成功。官家愿将款项借予富户,以其抵押较为可靠,但富户
并不特别需要借款。贫户急须借款,但官家必需取得抵押,因知其无还债能力。有
些特使乃思得办法,按

民之财力,自富至贫,将官款定比分配。但是贫户太贫,
实在无力借款,只有富户可借——这正是现代银行财务事业的基本特

。官方要做
到贫户确能归还贷款,于是使贫户之富有邻居为之做保。一个特使向京都的报告中
说:官方把贷款

与贫户时,贫户“喜极而泣”。另一个特使,不愿强民借贷,回
京报告大不相同。御史弹劾放款成功的特使,说他强民借贷,大违朝廷之本意。王
安石亲自到御史台对诸御史说:“你们意欲何为?你们弹劾推行新政的能吏,却对
办事不力者默不作声。”
韩琦那时驻在大名府,官居河北安抚使,亲眼看到了青苗贷款法实行的

形,
他向皇帝奏明青苗贷款是如何分配出去的。这若与苏东坡的火

发作相比,韩琦的
奏折可以说是顾虑周详,措词妥帖,言之有物,真不愧是个极具才

、功在国家的
退职宰相的手笔。在奏折上他说,甚至赤贫之民也有分担的款额,富有之家则要求
认捐更多。所谓青苗贷款也分配给城市居民负担,也分配给地主和“垄断剥削者”,
须知这两种

正是青苗法所要消灭的。不可不知的是,每借进一笔钱,短短数月之
后就要付出一分半的利息。不论朝廷如何分辩,说贷款与民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百
姓都不肯相信。韩琦指出,纵然阻止强迫贷款,要力行自愿贷款,并无实际用处,
因为富户不肯借,穷

愿借,但无抵押;最后仍须保

还债。同时,督察贷款的特
使急于取悦于朝中当权者,低级官吏又不敢明言,韩琦说,他自思身为国家老臣,
势不得不将真相奏明皇帝。他请朝廷中止新法,召回特使,恢复故有的常平仓制。
和王安石讨论韩琦的奏折时,皇帝说:“韩琦乃国之忠臣,虽然为官在外,对
朝廷仍是念念不忘。我原以为青苗贷款法会有利于百姓,没料到为害如此之烈。再
者,青苗贷款只用于乡村,为何也在城市推销?”
王安石立即回奏道:“有什么害处?都市的

倘若也需要贷款,为什么不借给
他们?”
于是韩琦和朝廷之间,奏批往返甚久,这位退位的宰相,明确指出汉朝所一度
实行的国家资本制度的影响,那样榨取民脂民膏以充国库而供皇帝穷兵缴武,并不
足以言富国之道。
这就动摇了王安石的地位,皇帝开始有意中止青苗法。王安石知道了,遂请病
假。司马光在提到王安石请病假时说:“士夫沸腾,黎民骚动。”大臣等讨论此一

势,赵扦当时还拥护王安石,当时主张等王安石销假再说。那天晚上阁员曾公亮
派他儿子把政局有变的

形去告诉王安石,告诉他要赶快销假。得此密合,王安石
立即销假,又出现在朝廷之上,劝皇帝说反对派仍然是力图阻挠新政。
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乃派出两个太监到外地视察回报。两个太监也

知利害,
回报时说青苗法甚得民心,并无强迫销售

事。老臣文彦博反对说:“韩琦三朝为
相,陛下乃信太监之言而不信韩琦吗?”但是皇帝竟坚信自己亲自派出之使者,决
心贯彻新政。几名愚蠢无知毫不负责的查报

员,不知自己说的几句话,竟会对国
家大事发生了影响,这种

形何时是了!倘若那几个阉宦还有男子汉的刚强之气,
这时肯向皇帝据实回奏,宋朝的国运还会有所改变。他们只是找皇帝

听的话说,
等时局变化,谈论“土地改革”已不再新鲜,他们也羞臊的一言不发了。
司马光,范镇,还有苏东坡三个

并肩作战。司马光原对王安石颇为器重,他
自己当然也

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曾问他对王安石的看法。他说:“百姓批评王安
石虚伪,也许言之过甚,但他确是不切实际,刚愎自用。”不过,他的确和王安石
的亲信小

吕惠卿在给皇帝上历史课时,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辩,甚至需要皇帝来
打断,要他二

平静下去。司马光既然反对他的政策,王安石开始厌恶他。王安石
请病假如此之短一段时期之中,神宗皇帝打算使司马光充任副枢密使。司马光谢绝
不就,他说他个

的官位无甚重要,重要的是皇帝是否要废止新政。司马光九次上
奏折。皇帝回答说:
“朕曾命卿任枢密使,主管军事。卿为何多次拒不受命,而不断谈论与军事无
关之事?”
司马光回奏称:“但臣迄未接此军职。臣在门下省一

,即当提醒陛下留意此
等事。”
王安石销假之后,他的地位又形巩固,他把司马光降为制法。范镇拒发新命,
皇帝见范镇如此抗命,皇帝乃亲手把诏命

予司马光。范镇因此请辞门下省职位,
皇帝允准。
王安石既复相位,韩琦乃辞河北安抚使,只留任大名府知府,皇帝照准。苏东
坡怒不可遏。他有好多话要说,而且非说不可,正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他之坦
白直率,是断然无疑的。那时,他只三十二岁,任职史馆,官卑职小,且只限于执
笔为文,与行政毫无关系。他给皇帝上奏折两次,一次是在熙宁三年(一0七0)二
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两次奏折都是洋洋洒洒,包罗无限,雄辩滔滔,直言无隐。
犹如现代报上偶尔出现的好社论文章一样,立即唤起了全国的注意。在第一篇奏折
上,一开首就向青苗法攻击。他告诉皇上全国

已在反对皇上,并说千万不可凭藉
权力压制

民。文章之中他引用孔夫子的话说: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铁?抑富国铁?
是以不论尊卑,不计强弱,理之所在则成,理所不在则不成,可必也。今陛下
使农民举息而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诚心乎为民,
则虽或谤之而

不信;苟诚心乎为利,则虽自解释而

不服。吏受贿枉法,

必谓
之赃。非其有而取之,

必谓之盗。苟有其实不敢辞其名。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
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今天下以为利,陛下以为义。天下以为贪,陛下以为廉,
不胜其纷坛也。”他又警告皇帝说:
“盖世有好走马者,一为坠伤则终身徒行……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输
之策,并军搜卒之令,卒然轻发;今陛下春秋鼎盛,天赐勇智,此万世一时也。而
臣君不能济之以慎重,养之以敦朴。譬如乘轻车、驭骏马,贸然夜行,而仆夫又从
后鞭之,岂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辔袜马,以待东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轨之道,其未
晚也。”
苏东坡又警告皇帝说,若以为用专断的威权必能压制百姓,则诚属大错。多少
官吏已然降级或革职,甚至有恢复

刑之说。他接着又说:
“今朝廷可谓不和矣。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胜之。力之不能
胜众者久矣。古者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士犹之。今陛下蹈尧舜,未尝诛一无罪。
欲洱众言,不过斥逐异议之臣,而更用

尔,必未忍行亡秦偶语之禁,起东汉党锢
之狱。多士何畏而不言哉?臣恐逐者不已,而争者益多……陛下将变今之刑,而用
其极钦,天下几何其不叛也?
“今天下有心者怒,有

者谤。古之君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者,似不如
此。古语曰‘百

之众,未有不公而说,’况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白,
臣不知所说驾矣。诗曰: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心之忧矣,不逞假寐。区区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谨昧死。
苏轼上对”
使朝廷文武百官最受激动的,莫如王安石之清除御史台。最初,王安石的威吓
朝廷百官,倒不是以他那极端而广泛的经济政策,而是他对胆敢批评他的御史,凭
他狂妄的习惯,一律撤职。于是批评朝政之权受到了摧残,政府组织的基础受到了

坏,这样就触动了政体最敏感部分。官场全体为之大惊失色,王安石自己的朋友
也开始背弃他。
单以排除御史台的异己一事,就足以削弱对他的支持力量,也引起朝廷领袖的
纷萌退意。在中国,监察机构是朝廷一个历史悠久的制度,其作用就是代表舆论时
时对当政的政权予以控制或批评。在一个好政府里,监察机构必须能随时对皇帝进
冷言,向皇帝反映舆论,这种重要

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其地位如此之重要,监察
机构既有重大力量,亦有重大责任,御史如对当权者做强有力的攻击,可以把一个
政权推翻。这种监察作用,在政府的

事和政策上可以引起变动,不过其方法并未
明确予以规定,其作用与现代的新闻舆论大致相似。古代此种制度之异于今

者,
就是此等监察机构及其反对权,并无明文规定受有法律保障,只是传统上认为明主
贤君应当宽宏纳谏;至于皇帝重视他那明主贤君的名誉与否,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倘若他不克己自律,他可以降旨把御史降级、惩处、折磨,甚至全家杀害。有些皇
帝确是如此。身为御史者在个

毫无法律保障之下,却要尽职责向朝廷与皇帝进谏
规劝,处境是既难又险。但是像现代,总有对公众抱有责任感的新闻杂志编辑,不
惜冒监禁死亡之险而向极权政权挑战的,在过去也总有御史受皮

之苦、鞭答之痛,
甚至死亡之威胁,而尽其于

民之职责。尤其在东汉与明朝两代,当时有御史,写
好弹劾

相的本章,自料必死无疑,在本章呈递与皇帝之前,先行自缢身死。这些
御史正如武士之上战场,前仆后继。好皇帝自己

惜名誉,对于这等御史的处理颇
为慎重,因此甚获美誉而得

望,但是恶

当政则急于塞御史之

,正如现代之专
制

君,总以钳制报章杂志之

为急务。
王安石当政之始,元老重臣对他颇寄厚望。现在御史中丞吕晦向王安石发出了
第一弹,说他:“执邪见,不通物

。置之宰辅,天下必受其祸。”连司马光都

感意外。在吕晦同司马光去给皇帝讲解经典之时,吕晦向司马光透露那天早晨他打
算要做的事,从袖子里把那件弹劾表章给司马光看。
司马光说:“吾等焉能为力?他

得

望。”
吕晦大惊道:“你也这么说!”
吕晦遭受革职,于是排除异己开始了。
现在星星之火使朝廷政争变成了熊熊之势。有一


,企图谋杀丈夫,但仅仅
使她丈夫受伤而未克致命。此一


曾承认有谋杀之意,当时有个高官对处治之刑
罚表示异议。此一案件拖延一年有余,未能定案。司马光要以一种方式判决,王安
石要另一种方式,而且坚持己见,皇帝的圣旨对此案的处刑亦有所指示。但是御史
刘恕则拒不同意,要求再审,御史如此要求,亦属常事。另一御史对王安石的意见
不服,王安石则令他自己的一个亲信弹劾刘恕。这样一来,一场争斗,便化暗为明。
御史台则群

激动。问题现在是仍要在不受限制之下自由尽责呢?还是等候逐
一被

清除?几位御史乃联名上书弹劾王安石,请求罢除其相位。王安石大怒,欲
将此数

投诸监狱而后快。司马光与范纯仁认为在基本上不可如此对待御史,最后
六个御史遭贬滴至边远外县充任酒监。一见

形如此,范纯仁起而应战。他要求贬
滴御史之成命必须撤回,结果他自己也遭流放。下一个要倒下去的是苏东坡的弟弟
苏子由。他一直就反对青苗法和市易法。两个月之后,忠厚长者老巨富弼向朝廷辞
职归隐,临去警告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

君子必败,而小

必占上风,因为
正

君子为道义而争,而小

则为权力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

去位,坏

得权。他预言国家大事著如此下去,国家行将大

矣。
朝廷之上,现在是一片骚

。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二月,制置三司条例
司成立,七月实行市易法,九月实行青苗法。数月之后,众

对当权者的意见,由
期待而怀疑,由怀疑而迷惑,由迷惑而愤怒恐惧。
现在

势变化甚速。熙宁三年(一0七0)三月与四月,御史台大规模遭受整肃,
随即大规模布置上新

。随后倒下的两个御史,都是王安石个

的朋友,都曾助他
获得政权,王安石也是倚为声援的。身材颀长,



躁又富有

才的孙觉,他也
是苏东坡毕生的友

,曾经向王安石发动论争,因为王安石坚称周朝的钱币机构,
曾经以百分之二十五的利息把钱借给

民,他对此说表示反对。王安石仍然希望得
到他的支援,派他到外地调查为什么当时盛传朝廷强迫贷款与农

,甚至在京辎一
带也传闻如此。孙觉回到京师,老老实实报告确有强迫销售

事。王安石认为他这
是出卖朋友——所以孙觉也被革职。更为重要的案子是“美髯公”吕公著的案子。
吕公著是宰相之子,学识渊博,但是沉默寡言。在早年,王安石和吕公著在文学上
同享盛名,同为儒林所敬佩。吕公著曾帮助王安石位登权要,王安石乃使他官拜御
史中丞,作为回报。现在吕公著上神宗皇帝的奏议中,文字未免过于辛辣,使王安
石大为不快,在文中他问:“昔

之所谓贤者,今皆以此举为非,岂昔贤而今皆不
肖乎?”王安石亲拟罢斥吕公著的诏书,用字措辞正好流露他自己喜怒无常的特

。
在二


好之

,王安石曾向皇帝说:“吕公著之才将来必为宰相。”而今他把吕
公著比做了尧舜时的“四凶”。
最使曾佩服他的

与之疏远的原因,就是在同一个月内,王安石派了两个劣迹
昭彰的小

进

御史台,去填补他排挤出来的空缺。他之派李定为全权御史,在御
史台引起了群

激愤。李定既没考中科举,也没有为官的其它必要资格。他教

知
道的反倒是他隐瞒父丧不守丧礼一事。在中国

心目中,这简直是败德下流至于禽
兽。王安石把他升到那么崇高的地位,只是因为自乡间来京后,他向皇帝奏明青苗
贷款法极受

民欢迎,王安石把他向皇上引荐,好向皇上陈奏。这件事使御史们怒
不可遏。同时,王安石又把亲戚谢景温升为御史。谢为求升发,把自己的妹妹嫁与
王安石的弟弟。有三个御史反对朝廷的此一任命诏书,三个

一起丢官。其余的御
史对此事还照旧坚持。张激请求将三个御史官复原职,并罢斥王安石的心腹李定与
吕惠卿。在张激到中书省去催办此一案件时,他发现王安石心

古怪。只是听他叙
述,自己则一言不发,用扇子掩着嘴,一味大笑。
张激说:“我想你一定正笑我愚蠢。但是你要知道,全国老百姓笑你的正多着
呢。”
这时另一位遭到牺牲的御史是程濒,他是宋朝理学家“二程”之中的兄长大程。
在新政推行之初,他曾经与王安石合作。现在他也到中书省为那同一个案子向王安
石争论。王安石刚看了他的奏折,程源看到他正在怒气难消。这位理学大家以颇有
修养的风度对他说:“老朋友,你看,我们讨论的不是个

私事或家事;我们讨论
的是国事。难道不能平心静气说话吗?”从儒家的道德修养看,王安石觉得很丢脸,
很难为

。
一个月的光景,御史台的清除异己便已告完成。连前年所罢黜的那六个御史在
内,王安石清除的御史一共达到了十四

,十一名是御史台的

,三名是皇宫中的
谏官。司马光向皇帝曾经痛陈利害。只有三个

,就是王安石、曾布、吕惠卿,赞
成新政,朝廷百官无不反对他们三个

。“难道皇上就只用这三个

组织朝廷?就
用这三个

治理国家吗?”韩琦和张方平已在二月告老还乡,司马光对枢密使一职
拒而不受,当月也遭贬降,范镇已经大怒而去。在九月,举棋不定的赵怀,他这位
内阁大臣,一度想讨好这群新贵,现在决定辞职。他也指出“青苗使者于体为小,
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数月之后,年老信命毫无火气的曾公亮,把王安石之
得势归之于天意,以年老多病为由,在极不愉快之下,请求去职,其实多少也是受
批评不过而走的。在神宗熙宁三年(一0七0),王安石正式出任相职,在整个政府
中其权位凛乎不可侵犯。次年九月,欧阳修辞去朝廷一切职位,退隐林泉。
苏东坡现在写他那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准备罢官而去。他和司马光、范镇曾经
并肩作战,但是司马光与范镇已经在愤怒厌恶之下辞去官职。范镇后来和苏东坡有
了亲戚关系,他曾在前两朝任职于中书省。其

虽然外貌看来肥胖松软,个

之强,
则不让钢铁。在去职之时,他在辞呈上说:“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
陛下有

民之

,大臣用残民之术。”在早朝之时,皇帝将此奏折

与王安石看,
王安石的脸立刻煞白。当时在附近的几个

说曾看见王安石拿着此奏折在手,手气
得发抖。
在熙宁三年(一0七0)九月,司马光被派到外地陕西去做外任官。但是他留恋
京都不忍去。他和王安石诚恳但有时很严肃认真的讨论新法,书信来往凡三次之后,
才与他完全决裂。皇帝原先仍希望他在朝为官,皇帝数次告诉其他大臣说,只要司
马光在身边,他不会犯什么大错。皇帝再三再四召他回朝,司马光都予谢绝。他的
话早已说够,皇帝若不肯察纳忠言而中止骑此刚愎的蛮驴奔赴毁灭之途,则他的本
分已尽。在他决定辞去一切官职退隐林下之时,他仍然怒不可遏。他写给皇上说:
“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泪附安石者,谓
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惠。臣之才识,固安石之所愚;臣之议论,固安石之
所非。今

之所言,陛下之所谓谗后也。伏望圣恩,裁处其罪。若臣罪与范镇同,
则乞依范镇例致仕。或罪重于镇,则或窜或诛,所不敢逃。”
从现在到十六年后神宗皇帝的驾崩这段期间,司马光要避门不出,倾其全力继
续九年前即已开始的历史巨著的写作。后来,神宗皇帝罢黜王安石之后,打算重召
司马光回朝主政,司马光唯一的回答仍然是:皇帝要立即废除新法吗?由此看来,
这两个极端相异的政治思想,一直到最后,都是丝毫不变动而且不可能变动的。可
是在随后一位皇帝英宗即位的第一年,王安石已死,司马光也卧床病重,那时他以
宰相的地位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是:“王安石为

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
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苏东坡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甚为重要,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
其个

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

神,都显然可见。愤怒的争论与冷
静清晰的推理,

互出现。有时悲伤讥刺,苛酷的批评,坦白直率,逾乎寻常;有
时论辩是非,引证经史,以畅其义。为文工巧而真诚,言出足以动

,


隐忧,
因事而现。在正月蒙皇帝召见之时,皇帝曾称赞那篇《议学校贡举状》,并命他
“尽陈得失,无有所隐。”苏东坡即认真遵办。那是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求皇帝改
变主意,这时所有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一切

势都呈现不利。苏东坡知道,即便自
己不遭大祸,至少将遭罢黜,是必然无疑之事。
对现代读者最重要的两个论点,一是孟子所说的君权民授,一是为政当容清议。
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

民之拥护。为帝王者不可不知。
他说:
书

:“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御六马”,言天下莫危于

主也。聚则为君
民,散则为仇雕,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

各有心谓之独夫。
由此观之,

主之所恃者,

心而已。

心之于

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
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
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

主失

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遣之灾也。
其为可畏,从古已然。
但是,为

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

的支持?苏东坡进而发挥
这一点,我认为是这篇奏议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上不同意一事之原则,有御史监
察制度,便是具体的做法。根据苏东坡所说,一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
不同的政见合理的发挥其功用。民主政治体制,系表现于党派间政见之歧异。苏东
坡如生于现代,必然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全体同意原则,在基本上为反民主。他知道,
中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两个

事事完全同意,而民主制度的另一途径,
唯有

政制度。我从未发现民主制度的敌

,在家庭,在国内,或是世界政治上而
不是

君的。苏东坡接着说:
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晋之王导,可谓
元臣,每与客言,举座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

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
在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

居其间,则

君何缘知觉?
我想,把监察机构存在的理由与其基本原则,说得清楚明白,再无

能比得上
苏东坡这篇奏议了。一个发挥自由功用不惧利害的监察机构所代表的,就是真正的
公众意见。
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

亦可奋扬风采。消萎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
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

,以致

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询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
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
他把当时的舆论状况与古代相比,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
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启谏亦击之……今

物议沸腾,怨磋

至。公议所在,亦可知
矣。
苏东坡比较中国历代政府制度的异同,而发挥监察机构其所以存在之必要。在
此他怦然以倡导者出现,其态度博学,其推理有力,其识见卓绝: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如周如唐,则外重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而内重。
内重之末,必有

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国问鼎之忧。圣

方盛而虑衰,
常先立法以救弊……以古楼今,则似内重。恭惟祖宗所以

计而预虑,因非小臣所
能臆度而周知。然观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则是圣

过防之至计……自建隆以来,未
尝罪一言者……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
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
圣


意,流俗岂知?台谏因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
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

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夫

臣之始,以台谏
折之而有余;及其既成,以

戈取之而不足……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
为子孙立万一之防。朝廷纲纪,孰大于此?
苏东坡告诉皇帝,千万不可用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他又提到有谣传恢复

刑之说。数百年以前,有各种砍截

体处罚罪犯之法,包括墨,剿,荆,宫四刑。
这些残忍的刑罚在第二世纪之后,约在隋朝时期,除去宫刑,已然废止。此等酷刑
之未曾恢复,当归功于苏东坡上神宗的奏议。当时谣传之甚,与

俱增。
陛下与二三大臣,亦闻其语矣。然而莫之顾者,徒

我无其事,又无其意,何
恤于

言?夫

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

必贪财也,而后

疑其盗;

必好色也,而后

疑其

……
苏东坡指出,当时商业萧条,物价飞涨,由京师附近各省,远至四川,谣言漫
天飞,黎民怨怒,声如鼎沸,甚至

远至山区,酒亦属于专卖;和尚尼姑亦遭逮捕,
没收其财产,官兵的粮们都遭减低。
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驱
鹰大而赴林教,语


“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习驯。

罔答而

江湖,
语


“我非渔也”,不如捐罔答而

自信。
苏东坡相信皇帝会看得清楚国内的不和与纷争。他从良臣能吏之挂冠去职,舆
论之背向不难判断。在数度对新政的指责之后,他力言因推行新政,皇帝已失去民
心,皇帝本

及当权者已不为清议所容。
苏东坡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三月,又上第三书。皇帝已临时下一诏书,严
禁强销青苗贷款,但是却没打算废止此等全部措施。苏东坡引用孟子的话说,正如
一个偷

贼想改过向善,决定每月只偷一只

。后来使

形恶化的,是苏东坡在神
宗熙宁四年一月起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在任期内,他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
(全题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罢;燕啥专任子之而败。事
同而功异,何也?)这激怒了王安石。
苏东坡立遭罢黜。正如他所预期,虽然皇帝对他的忠言至为嘉许,王安石的群
小之辈会捏造藉

,陷他于纠纷之中。王安石的亲戚兼随员谢景温,挟法诬告。当
时流传一个谣言,说苏氏兄弟运父灵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滥用官家的卫兵,并
购买家具瓷器,并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官方乃派

到苏氏兄弟运灵所经各省路
途上,从船夫、兵卒、仪官搜集资料。苏东坡也许真买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违
法。官差回去报称无所搜获,如有所获,必然带回京师了。
苏东坡的内弟,那时住在四川,苏东坡有信给他,信里说:“某与二十七娘甚
安,小添寄叔并无恙……某为权率所嫉久矣。然抢拾无获,徒劳掀搅,取笑四方耳。
不烦远忧。”
司马光回洛阳之前在京都时,皇帝对他说:
“似乎苏轼

品欠佳,卿对他评价过高。”
司马光回答说:“陛下是指有

控告他吗?我对他知之较

。陛下知道谢景温
为安石亲戚,控告也是王安石煽动而起。再者,虽然苏东坡并非完美无疵,他不比
隐秘母丧不报的畜牲李定好得多吗?”
按苏东坡的政绩说,他而今应当官居太守才是,皇帝也有此意。王安石与谢景
温反对,使之任附近一县的判官;但是皇帝予以改动,任命他为风景秀丽的杭州太
守。苏东坡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
眷径赴杭州上任去了。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ba.com]